潮州牌坊街的二十三座石牌坊的由來歷史
潮州位于廣東省,這里自古人才輩出,潮州的文化底蘊雄厚,那遺留下來為數(shù)眾多的石牌坊見證了這一切。曾經一提及潮州的太平路牌坊街,讓不少的潮州人引為自豪的。曾經潮州人視“橋頂吃炒面,大街看亭字”為一大樂事,這里的亭就是指的石牌坊,潮州人稱其為石亭。潮州城中累計建設的石牌坊有150多座之眾,其中太平路有47座,規(guī)格最高最為精致。因此太平路也被稱為牌坊街。經過各方的努力,牌坊街的23座石牌坊被重新修復,以原址、原貌、原工藝為基本原則,恢復了古牌坊的真實歷史面貌和藝術特色。這二十三座牌坊分別是:
1、十相留聲坊:位于太平路南端的第二座牌坊“十相留聲坊”,是記念唐朝時期任潮州刺史的(韓愈)韓文公,唐代的常袞、楊嗣復、李德裕、李宗閔,宋代的陳堯佐、趙鼎、吳潛、文天祥、陸秀夫、張士杰,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來到潮州,并將中原文化帶進潮州,潮人為此而立坊紀念。
2、大理司平坊:原在太平路頭亭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大理司平坊,在大街。為大理寺評事鄭崇重建! 鄭崇(1389-1453),字秉義,號古城,明海陽(今潮州市區(qū))人。
3、玉署仙班坊:重建于石牌巷口,光緒《海陽縣志?坊表》:“木天人瑞坊,在大街石牌巷口。為一百有三歲、欽賜翰林院侍讀劉起振建!眲⑵鹫瘢1648-1751),字穎之,海陽田頭(今屬潮州楓溪)人。
4、秋臺坊:原在太平路磚亭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秋臺坊,為尚書王大寶建。”王大寶(1091-1165),字元龜,宋海陽人。南宋建炎二年(1128)廷試進士第二,是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。歷官至禮部尚書。
5、賜錦重光坊: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賜錦重光坊,在大街。為國朝甲辰進士,鞏縣知縣邱軒昂。邱軒昂(1690-1763),字元澍,號名亭,清海陽縣大和都麟坪鄉(xiāng)(今潮安鳳塘鎮(zhèn)麟坪村)人。
6、吳楚重鎮(zhèn)坊: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。光緒《海陽縣志□坊表》:“吳楚重鎮(zhèn)坊,在大街甲第巷口。為侍衛(wèi)、湖北總兵林炳星建!绷直牵搴j柨h城(今潮州市區(qū))人。清乾隆三年(1738)武舉人,七年二甲武進士,授御前三等侍衛(wèi),官至湖北宜昌鎮(zhèn)總兵。
7、大理少卿坊:原在太平路灶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大理少卿坊,在大街。為大理少卿吳一貫建。”吳一貫,字道夫,海陽縣上莆都(今屬潮安彩塘鎮(zhèn)水美村)人。
8、臺省褒封坊:在今潮州市區(qū)太平路猷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臺省褒封坊,在大街。為戶科郎中李思悅之父、舉人封郎中李一莊,御史李春芳之父、贈御史李大受建!崩畲笫、李春芳、李一莊、李思悅均是明海陽鸛巢(今屬潮安龍湖)人,李春芳系李一莊的大伯父。李春芳,字資元,明弘治十五年(1502)進士,歷官江西新建知縣,南京四川道御史,浙江道監(jiān)察御史,廣東順德知府。
9、兩京科道坊:原在太平路下水門街口北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兩京科道坊,在大街。為監(jiān)察御史遷陜西副使鄭安、弟吏科給事中鄭寯建!编嵃,字康民,明海陽(今潮州市區(qū))人。
10、侍御坊:原在太平路三家巷口南畔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侍御坊,在大街。為進士、苑馬寺卿成子學建!背勺訉W,字懷遠,號井居,一號惟道,明海陽(今潮安龍湖)人。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)進士。
11、誥敕重封坊:原在太平路東門街口南畔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誥敕重封坊,在大街。為封知縣贈知府陳以賁、子梧州知府后升貴州副使陳志頤建!
12、少司馬坊:原在太平路東門街口南畔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少司馬坊,在大街。為兵部侍郎總督宣大等處翁萬達。翁萬達,明揭陽鮀江里舉登村(今屬汕頭金平區(qū)鮀浦鎮(zhèn))人,生于弘治十一年(1498)農歷六月二十八日,字仁夫,號東涯。卒于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。
13、盛世元凱坊:原在太平路光源街口。雍正《海陽縣志?坊表》:“盛世元凱坊,在大街。為崇禎戊辰進士同榜八人辜朝薦、郭之奇、黃奇遇、宋兆禴、李士淳、梁應龍、楊任斯、陳所獻建!背绲澪斐綖槊鞒绲澰辏1628)。
14、宗伯學士坊:原在太平路載陽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云:“宗伯學士坊,在大街。為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建!保S錦(1576-1658),字孚元,一作絅存,號絅庵,饒平縣宣化都(今大埕鎮(zhèn)上黃村)人。
15、三世尚書坊: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,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云:“三世尚書坊,在大街。為贈太常卿林瓚、子林喬樌及孫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建!绷治醮海1552-1631),字志和,號仰晉,海陽龍溪(今潮安庵埠)寶隴村人。
16、柱史坊:原在太平路柳衙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云:“柱史坊,在大街。為御史許洪宥建!痹S洪宥,字舜仁,海陽(今屬潮安龍湖)人。明弘治十四年(1501)舉人。著有《龍江集》、《南臺日錄》、《易經管見》等。
17、理學儒宗坊:太平路羊玉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云:“理學儒宗坊,在大街。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。”唐伯元(1541-1598),字仁卿,號曙臺,澄海蘇灣都人。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節(jié)知名的一生,也是在治政和治學上都很出色的一生。
18、圣朝使相坊:太平路英聚巷口北側。光緒《海陽縣志?建置略四》載:“圣朝使相坊,在鋪巷口,狀元坊次。為進士、太子太保、直隸總督鄭大進建。”坊字北鐫“覃恩三錫”。
19、狀元坊:在太平路狀元亭巷口北側。下枋鐫“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”!盃钤倍钟绅堊陬U先生重書,朝北為篆書,朝南為榜書。
20、文宗方伯坊:在太平路軍廳巷口南側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云:“文宗方伯坊,在大街。為福建左布政黃琮建!秉S琮(1552-1640),號玉田,又號韓江侶石山人,明饒平宣化都大埕(今饒平大埕鎮(zhèn)上黃村)人。明萬歷二十六年(1598)進士。
21、四進士坊:在太平路四進士亭巷口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云:“四進士坊,在大街。為明正德丁丑科進士蕭與成、陳大器、薛侃、蘇信建!泵髡露〕鬄檎率辏1517)。
22、七俊坊:在太平路東門街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七俊坊,在東門內。為嘉靖甲辰科進士林光祖、章熙、黃國卿、郭維藩、陳昌言、蘇志仁、成子學建!奔尉讣壮綖榧尉付辏1544)。
23、恩光洊錫坊:太平路東門街口北畔。乾隆《潮州府志?坊表》:“恩光洊錫坊,在大街。為封尚書翁玉建。”翁玉(1474-1549),字文璜,號梅齋,明揭陽鮀江里舉登村(今屬汕頭鮀浦鎮(zhèn))人,明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。翁萬達于嘉靖五年(1526)登進士第,隨著仕途的青云直上,翁玉因之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贈。
(資料來源:石工坊雕刻)
點擊了解惠安石雕·石工坊雕刻更多石雕牌坊:【單門石牌坊】 【立柱式牌坊】 【屋蓋式牌樓】 【大型石牌坊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