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為什么要拜佛像?拜佛要注意什么?
佛教徒禮拜佛像,常讓人誤認在膜拜偶像。
其實,佛像造像的緣起,是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因為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,人間的弟子思念佛陀,所以塑造了佛的圣像來供養(yǎng),目的在于藉由對圣像的虔敬供養(yǎng),以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薩的悲愿,因此以圣像做為致敬的對象;若沒有圣像,便沒有可做為禮拜、供養(yǎng)和恭敬的對象。
佛菩薩像是佛教徒的修行工具,因為佛菩薩的感應(yīng)遍在,通過此類的修行后,便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和佛菩薩的感應(yīng),并且藉由對佛像的恭敬,來成就自己的品格和德行。
所以,當在禮敬佛像時,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、虔誠心和恭敬心的感發(fā),并不在于圣像的本身。 (資料來源:石工坊雕刻)
放松身心頂禮
在表達我們對佛的恭敬中,「頂禮」是佛教儀式中的最敬禮。
當我們進入寺院時,首要之事,就是進入大殿,向佛頂禮。進入大殿時,注意自己的「身儀」,不要東西顧視,更不宜用手指指點點,甚至去議論佛像是否莊嚴。接著放下身上所帶的物品,放鬆身心,以最虔敬而專注的心,向佛頂禮。禮拜之后,則可以抬頭瞻仰佛像。
在許多寺院中,大殿供奉的佛菩薩像都不一樣,而對佛教較為陌生的參訪者,就常會對大殿上的佛菩薩像是那一尊感到興趣,因此在虔敬與專注的禮敬之后,也可以詢問面前的佛菩薩像為何,甚至可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慈心悲愿。
見像如見佛
一般人有一種心理,認為進入大殿禮拜應(yīng)該站在佛像的正中間,覺得這樣不但可以看到佛像,彷彿佛菩薩加被的力量更強,也讓心理更加穩(wěn)定。其實,佛菩薩的感應(yīng)遍在,不一定非得站在看得到佛像的位置。
佛像常以各種不同的藝術(shù)方式呈現(xiàn),然而無論石雕、木雕、銅雕,或是畫像等,皆應(yīng)如親見佛菩薩一般,生起恭敬心整衣禮拜,或問訊、或欠身而過;
若在室外,經(jīng)過佛像前,可以採取問訊的方式,但若因有要務(wù)在身,或環(huán)境不適宜禮佛、問訊時,經(jīng)過佛像前,則可欠身而過,而不是視若無睹的走過。
了解石工坊雕刻工廠其它各種石雕佛像:
【石雕佛祖】【石雕觀音】【石雕菩薩】【石雕彌勒】【石雕羅漢】【石雕護法神將】【石雕道教神像】【石雕小沙彌】
|